昭觉寺:一座名刹的三次创业 |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人文地理系列报道(六)

2020年08月13日

成都有一座寺庙,偏安城郊一隅,却有着许多繁华古刹没有的坎坷经历,却受到历代包括帝王以及社会名流的亲睐与关注——唐僖宗为其赐名,陆游为其流连不去,唐熙为其赋诗,吴三桂与陈圆圆为其捐款,张大千曾在寺里作画,赵朴初曾为其题写“第一禅林”……


这就是昭觉寺。昭觉寺一千多年的历史,与中国其他许多寺院的生存与发展有很多相似之处。


在它跌宕起伏的过程中,有三位大德高僧,以他们独有的人格魅力,以艰苦创业的精神与毅力,让它从无到有,从废弃到重生。他们的创业故事,对习惯把创业挂在嘴边的我们,也充满启示。



01

第一次创业:休梦与延美禅师的“盛世开元”


成都佛寺,在唐代首推大慈寺和圣寿寺,宋明至今则首推昭觉寺和草堂寺。


宋之前,昭觉寺还不叫昭觉寺,只是成都城外一座小寺庙。它建于唐代,原名建元寺。


唐末,曹洞宗祖师、青原下五世洞山良价(807—869年)法嗣休梦禅师住持此寺。


唐懿宗咸通十一年(870年),已过不惑之年的休梦禅师奉旨入蜀,住持昭觉寺。7年后,唐僖宗召休梦禅师回长安讲经,赐号“了觉禅师”及紫衣一袭。


公元880年,黄巢攻破长安,避难成都的唐僖宗再度想到了休梦禅师,为他大修庙宇,赐名“照觉寺”。这是昭觉寺有史以来的第一次“高光时刻”。



唐王朝灭亡后,前蜀皇帝王建尊休梦禅师为叔父,昭觉寺因此香火日盛。前蜀天复七年(907年),禅师正式“休梦”,灭度西归,享年81岁。其真身塔建在昭觉寺后,被奉为祖师,王建谥为“真隐之塔”。


休梦禅师众多徒子徒孙中,最有影响的首推第五世传法弟子延美禅师。他住持期间,昭觉寺正饱经五代十国的战乱,曾经辉煌的庙宇一片荒凉,杂草丛生。


延美率昭觉寺子弟发扬“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创业精神,在寺院旧址上筑房百间,周围开辟大量园圃,解决僧众饮食住宿问题。史籍称延美禅师一生虚怀善应,食不兼味,衣不重帛,任劳任怨,勤勤恳恳,实为中兴昭觉寺之第一人。


延美禅师98岁圆寂荼毗(火化)时,舍利如雨。




02

第二次创业:圆悟克勤大师的“文艺复兴”


经历了休梦禅师的初次创业,以及延美禅师的再次创业,昭觉寺在基础建设方面已基本成形。有了外壳,还要加强内涵。真正塑造昭觉寺文化,使得昭觉寺名闻天下的则应归功于宋哲宗元佑年间的住持圆悟克勤大师。


圆悟克勤是佛教禅宗临济宗高僧。他住持昭觉寺,开坛讲经,四面八方的参学之徒不远千里云集座下,斋僧常常达到千人规模。


一时间,昭觉寺在西南丛林中名声大振,有西南第一丛林的美誉。有人说,当时昭觉寺的庙宇可与蜀中首刹大慈寺(今成都市博物馆)媲美,而风景清幽则在川西数一数二,但凡入内游览的僧众,无不流连忘返。


大诗人陆游曾在四川生活八年,曾数度游览昭觉寺,相关诗作就有好几首。比如,他在《饭昭觉寺抵暮乃归》中这样写道:静院春风传浴鼓,画廊晚雨湿茶烟。潜光寮里明窗下,借我逍遥过十年。


陆游无缘在昭觉寺度过十年逍遥时光,圆悟克勤大师在昭觉寺住持则正好十年。他为这座曾经的川西小寺开创了前所未有的辉煌历史。


圆悟克勤在中国禅宗史上,是一位影响深远的人物。他的《圆悟心要》《茶禅一味》更是在日本及东南亚各国广为流传,后者至今被日本人尊为茶道至宝。


03

第三次创业:丈雪通醉的“白手起家”



宋末至清初的三四百年,四川,尤其是成都就几乎没有安宁过,兵家军阀争来夺去,兵戈扰攘,烽烟滚滚过后,直闹得生灵涂炭。昭觉寺当然也没有幸免于难。


直到清世祖顺治二年(1645年),又一位临济宗高僧丈通醉禅师来到昭觉寺废墟上,这片佛门胜地才有了重生的机会。康熙二年(1663年),丈雪通醉发起重建昭觉寺,带领僧众用自己的双手在瓦砾堆和荆棘丛中,搭起茅舍五十余间,惨淡经营三十年。


禅师的艰苦创业与诚心诚意打动了世俗世界,平西王吴三桂、四川巡抚张德地、布政使郎廷相、按察使李翀霄等名流纷纷成为施主,捐资重建昭觉寺。


重建昭觉寺时期,丈雪通醉率领僧众开荒种田,植树造林,筑渠达十五里,经三十年努力,终使得昭觉寺渐渐恢复旧时盛况。康熙四十一年(1702年),康熙皇帝曾在御诗中这样描绘昭觉寺的盛景入门不见寺,十里听松风。香气飘金界,清荫带碧空。霜皮僧腊老,天籁梵声通。咫尺蓬莱树,春光共郁葱。



到清乾隆元年,昭觉寺发展成为一座占地三百多亩的大型寺院,冠于“成都四大丛林”(昭觉寺、大慈寺、草堂寺、文殊院)之首。佛殿、禅堂、僧房、客舍总计达千余间,松柏参天,翠竹掩映;寺院四周更是田畴似锦,苍山如黛,辉煌壮观有如仙界宫阙城池。寺内鼎盛时期的常年住僧规模达到五百余名。



如今,撇开眼下的纷纷攘攘,昭觉寺早已不复曾经的“十里松风”,也不复曾经的“十年逍遥”,那些艰苦创业的往事与辉煌璀璨的庙宇,都已如烟火般随风飘散。惟一还凝聚不去的,从不曾衰减分毫的,是人们对幸福的祈愿。






文/苏槿

  图片来源于视觉中国、昵图网

《重庆广播电视报》原创稿件,转载须授权


返回顶部
关闭 返回
.forget忘记密码

其他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