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草堂,今夜请将我遗忘 |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人文地理系列报道(三)

2020年07月27日

有人说,成都太像一座“围城”,里面的四川人巴不得冲出去,没有丝毫留恋;外面的外地人却梦想着钻进来,且久久不肯离去。


前者有跑到皇宫千金卖赋的司马相如,吟游天下的李太白,以及满世界流离的苏东坡;后者则有亦人亦神的诸葛孔明,发明粉红诗笺的薛涛,以及“诗圣”杜甫。


这三位流芳后世的外地人,分别为成都旅游留下了千古胜迹武侯祠、望江楼,还有更为著名的杜甫草堂。


诸葛亮将成都视为理想的大后方,薛涛将成都当作流连的百花园,与他们不同的是,杜甫自始至终都是成都的过客。好在,他来得不容易,去得更不匆匆。

固定布局                                                        
工具条上设置固定宽高
背景可以设置被包含
可以完美对齐背景图和文字
以及制作自己的模板





浣花溪畔,万里桥西,一位苍老瘦弱的老人在家人的搀扶下,缓步走出草堂。


这是住了四年的家啊!几厢茅屋,一溪流水,就是这个老人在成都的居心地。


眼泪差点就夺眶而出,四年前,举家来蓉的往事历历在目……




无处可去,艰辛入川


蜀道难,难于上青天。这是杜甫老朋友李白的前车之鉴。


从甘肃同谷到成都,干脆自驾吧,马车。难度可想而知。更何况,那是在唐肃宗乾元二年(公元759年),杜甫已经47岁了,扶老携幼,自己也是疾病缠身,难度+1;出发的时候正是寒冬腊月,“冬季携童稚,辛苦赴蜀门”,难度再+1。


幸好,风餐露宿,一个月后,抵到了“花重锦官城”。如今,这座悠闲的城市是多少人的梦想之都,不过,那个时候的杜甫,可不是抱着游山玩水的心态来的。



出生河南巩县诗礼名门,有聪明的脑袋,也有洋溢的才华,更有远大的抱负。这一切,败给了一个词:生不逢时。安史之乱暴发后,京都长安沦陷,杜甫忧心如焚,他跑到凤翔,“麻鞋见天子,衣袖露两肘”。诚意可贵,唐肃宗给了他一个官,八品,左拾遗,一个吃力不讨好的言官。这个职位非常不适合他,这么一个耿直的人,天生不会打官腔,不到一个月,就差点因为说错话丢了脑袋。


命虽然保住了,但是政治生涯,OVER!


何去何从?中原战乱,无处安生;贵为剑南节度使的严武是杜甫的朋友,几番书信邀约。无处可去的杜甫,最终定下了这次艰苦的行程。




“菜肚老人”的幸福成都生活


老朋友严武有一间豪华办公室,他在这里接见了远道而来的诗人朋友。“白头乱发垂过耳”,杜甫也显得太惨了点。丰盛的接风宴,热情的笑脸,杜甫不是玻璃心,但那道深深的鸿沟也难以逾越。杜甫请求搬出节度使府邸。


严武拗不过穷诗人的臭脾气,派人在寺院里为杜甫一家找到几间空房,暂且安顿下来,也算尽到地主之谊。杜甫很快适应了,甚至依稀感到了快乐与满足,“古寺僧牢落,空房客寓居。故人供禄米,邻舍与园蔬。”


成都的确是个温和厚道的地方,寄居僧舍,有老朋友施舍柴米,辟一块荒地种些许蔬菜,日子虽然清苦寒酸,却至少暂离饥馑与流离。杜甫全家都很知足。


但他还是不愿意寄居。他要找到自己的家园。浣花溪旁有一块空地,真不错!他率领全家自己动手搭起几间茅屋,屋前屋后辟出几块菜地,看样子真不错!


竣工那天,没有领导剪彩,杜甫在草堂亲笔写下一首《堂成》以示纪念:“背郭堂成荫白茅,缘江路熟俯青郊。桤林碍日吟风叶,笼竹和烟滴露梢。暂止飞乌将数子,频来语燕定新巢。”




也就是在这里,杜甫渐渐找回了自己。在短短四年不到的时间里,杜甫就写下了240首诗歌,其中不乏《蜀相》《春夜喜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恨别》《病桔》《枯棕》等千古流传的名篇佳作。


日子虽然还是清贫,但他始终很享受。据说,因为清贫,杜甫常常举家吃素,当地人称他“菜肚老人”。一次,草堂来了客人,菜肚老人只得亲自下厨为他们烹制仅有的一条浣花溪鱼,作料匮乏,无奈之下将四五种青菜切成细丝覆于鱼上,不想却清香满堂。


客人盛赞之下,“五柳先生”陶渊明的“粉丝”杜甫为这道菜命名“五柳鱼”,美味流传至今。




别了,杜甫的草堂时光


再平静的生活都无法治愈人内心的伤。如果说杜甫年轻时还曾梦想追求一己功名,及到阅尽沧桑之后,他已然成了一个忧国忧民的老“愤青”。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壮志难酬、报国无门;寓居蜀地,对家国的思念愈发浓烈。“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字里行间告诉我们,落叶归根,已经年老体衰的诗人也许只有这个最质朴的愿望。


别了,心爱的草堂。别了,吹破草堂的秋风。


别了,润物无声的春雨。


别了,松柏森森的祠堂。


别了,花团锦簇的成都。


别了,暂时的欢乐与温饱……




锦江水上一叶扁舟,成为一生颠沛流离的诗人最后的归宿。


随锦水入长江,从成都到重庆,经瞿塘过巫峡,终于,他们的小船泊在了岳阳楼下。积年累月的营养不良,长时间的晨露风寒,杜甫一病不起。岳阳楼,这个出现在多少伟大诗篇里的地标,成了诗人的墓碑。


岳阳楼下一家不知名的异乡客栈,杜甫凄然无声地走完了自己的人生路,一个伟大而孤苦的灵魂就此安息。那时候,没有人知道这个客死异乡的老人是谁,更没有人知道那双不再动弹的双手曾经写下过多少壮美的诗篇。那时候,唯有草堂依然无法将他忘记。


如今,当年杜甫“诛茅初一亩”搭建的几厢茅屋,如今已成为供人们瞻仰、凭吊“诗圣”的纪念性建筑群,面积也扩展到240多亩。而新近落成的诗歌大道,更是将中国上下五千年的著名诗人名家荟萃于此,诗人不再孤单,诗歌也不再落寞。








文/苏槿

图片/成都杜甫草堂博物馆官方微博

《重庆广播电视报》原创稿件,转载须授权

更多精彩内容,尽在《重庆广播电视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系列报

返回顶部
关闭 返回
.forget忘记密码

其他方式